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5月15日上午,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發布會。會上提到,今年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社會活動降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大規模重污染天氣,是什么原因?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表示,通過大氣重污染成因及治理攻關項目,目前已經查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是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重要誘因是最近幾年氣侯變暖的大背景造成的不利氣象條件,關鍵因素是,高濃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的大氣氧化性偏強導致二次PM2.5濃度快速增長。
第一,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頻發的根本原因。“2+26”城市除了二氧化硫這一種污染物以外,其他的主要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都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排放強度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到五倍,并且在采暖季又增加了30%左右的排放量。這個區域里邊還存在著大量鋼鐵、焦化、玻璃等企業,主要生產工序不可中斷,所以沒有辦法在短期內實現大幅減排。
第二,最近幾年氣侯變暖的大背景,造成了氣象條件的趨于不利,這是區域的秋冬季大氣重污染天氣過程形成的重要誘因。在京津冀和周邊地區是位于太行山東側和燕山南側半封閉的地形,屬于弱風區,秋冬季經常出現“暖蓋”現象,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積累。在當前污染物排放強度相對比較高的態勢下,一旦出現相對比較長時間的高濕、極端條件的時候,整個區域環境容量會進一步減少一半以上,就會誘發大范圍的重污染過程。
第三,高濃度的氮氧化物和VOCs造成大氣氧化性偏強,這是重污染期間二次PM2.5濃度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監測結果表明,這個區域里PM2.5濃度和占比都在顯著下降。京津冀和周邊地區大氣的氧化性總體上處于高位,并且重污染地區二次轉化速率提升。
第四,這個區域大氣污染區域性特征很突出。京津冀和周邊地區處于同一個空氣流場當中,大氣污染相互影響是有非常明顯的特征,重污染期間,污染物主要沿著西南、東南和偏東通道的向北京傳輸。區域傳輸的平均貢獻可以達到45%,個別的污染過程里,甚至還會到70%左右。
賀克斌指出,今年春節期間,京津冀和周邊地區的重污染天氣過程,正好印證了上述的研究結果和研究的結論。
編輯:周琦